- 註冊時間
- 2007-9-3
- 精華
- 在線時間
- 小時
- 米币
-
- 最後登錄
- 1970-1-1
累計簽到:1488 天 連續簽到:10 天
|
每個香港人年少時都一定聽過一曲《有隻雀仔跌落水》,亦應該有不少人知道這是改編自一首名為《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的英國童謠。在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為求增加市民對英國的歸屬感,往往會在針對港人的教育中增添一些英國元素。《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的曲調比較簡單,於是經常被用作幼兒課堂上的音樂教材。* ]' s' Z- c: G' o; s
+ }/ Q1 w) b4 k- j% B. j《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意思是倫敦橋正在塌下來。普遍認為所指的是倫敦橋被多番破壞與重建的歷史。古羅馬時期以木材和泥土為建築材料的倫敦橋被入侵的維京人破壞後,於1209年被改用以石材興建。石橋經歷了1666年的倫敦大火仍然屹立不倒,直至1831年才被在略北位置新建的另一橋樑所取代。而今天作為倫敦市地標之一的倫敦橋是在1960年代興建的。今天我們瑯瑯上口的歌詞只是整首童謠的首段。大家不妨在網絡上看看完整的版本,這樣便能更清楚地了解這首童謠與上述記載的關係。0 `( s7 x J6 O( n8 f& b# v
- {+ {; j, s- P3 v% x, I9 ~" A
大家可曾納悶為何一首童謠會以一座建築物的倒塌為題材呢?這首童謠到底是何時出現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神秘的信息嗎?( a* S$ F9 @& {9 L4 {4 U: A
4 \' B4 ^1 U' }/ ^' @3 x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是20世紀英國人的作品的,曲調相信源自歐洲大陸古代的歌謠,隨後被英國人采用了並填上英語歌詞。最早的創作相傳是刊登於1744年英國一本童謠集中,一首名為 《London Bridge is Broken Down》的作品。部分學者認為這首作品實際是隱喻15至16世紀亨利八世殺害妻子的暴行。姑勿論這個隱喻是否存在,這首1744年記載的作品與及後演變的各個版本都有著一個共通點,便是如何令倫敦橋變得更加堅固。著名英國學者Alice Bertha Gomme 注意到這一特點,並於19世紀末她所編寫的《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的傳統兒童遊戲》一書中披露了一個骸人聽聞的真相。/ [. n: @6 U5 ~, m* R7 R
8 K6 W3 t* H+ n0 y% @& j
中國古代為求樓房變得穩固而曾經出現『打活人樁』的風俗,意思是將活人平放在地面,再將樁柱從上方連同活人打進地裏。但相比於 歐洲類似的一種神秘儀式,中國人顯得更仁慈一些。古代歐洲人會在一些重要的建築內,搭建一個小小的間隔,把小孩子放在間隔內後密封。與活埋不一樣的是那些可憐的小孩不會因窒息而瞬間斃命,而是要經歷數天的絕望和驚恐後才因飢渴被死神帶走。當時歐洲人相信這樣死去的小孩,其靈魂會一直留在建築物內成為守護靈,讓建築變得牢固。聽起來是否有點匪而所思呢? U* Z, h+ `* u4 S/ ?" i
' ] B0 P, w5 U7 h( U1 w+ t小時候我們都應該參與過一個遊戲:首先兩個小孩面對面站立,雙手架起成拱橋狀 ,其他小孩要排成隊伍不斷在拱橋下經過。遊戲進行時大家一起唱著《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直到童謠結束時,扮演拱橋的小孩雙手便會放下來套住剛好通過的小孩。根據Gomme的說法,這個遊戲便是根據上述的野蠻祭禮創作出來的。
5 G6 q1 I: Z1 e- r3 s# _( V( \# N$ F. k& t' H- C# n
相信大家今後聽到《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這首童謠時,應該會有一絲寒意湧上心頭吧!
( u0 f8 G$ [' v( `' W |
|